茶叶,被称为是"清风明月的物质文化"。这源自苏东坡的《前赤壁赋》
"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
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是无尽藏也",说的是天地间的无价之宝。
所谓"柴米油盐酱醋茶",茶就存在于寻常生活中。
而对器具一丝不苟的坚持,对茶叶挑选和烹茶过程的讲究,是茶道所能提供的心灵超越。
人类早期的饮茶经验,就出现于中国,经过三千多年的演进,喜爱喝茶的中国人以干茶颜色与加工制造方法的不同,将茶叶区分为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青茶、黑茶、红茶等六大类。不过六大茶类中,除了绿茶、红茶与黑茶外,其它三种都属于部分发酵的乌龙茶类,其中白茶与黄茶所占比例较小,因此在习惯上,大多按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区分为半发酵(或称部分发酵)的乌龙茶、不发酵的绿茶、全发酵的红茶、后发酵的普洱茶等四大类。
绿茶是不经发酵,进行加热处理的炒青或蒸青茶类,
前者包括龙井、碧螺春,后者则有日本的煎茶、玄米茶等所谓清汤绿茶,
两者均具有天然清香、茶汤碧绿等特色。
白瓷与黑泥分明的磊落风貌,相映成趣地凸显了茶汤的原色原味,不但能欣赏茶汤的湖泊,同时茶香能完全散发。一汪碧茶,缀以手工雕琢的素净花袍和釉下手绘花纹,从一杯浅茶中,领会刚柔相济的自然生息。
白茶是轻度发酵的茶,发酵度约5-10%。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,只将细嫩且叶背布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,干茶外观因而满披白毫、型态自然。而黄茶是微发酵的茶,发酵度约10-20%,由于芽叶茸毛披身、金黄明亮,而有金镶玉的美称。
以炭入陶,壶身黑陶入器,着重倒入浅色茶汤时异材质纹理与茶汤之间的相互辉映及变化。风过留痕,水波涟漪的层次感与白毫、黄叶的搭配恰如其分。
青茶即俗称的乌龙茶,属部分发酵茶,发酵度介于15-85%的极大落差:如轻发酵的文山包种茶(15%以下)、中发酵的冻顶茶(20-35%)、重发酵的铁观音(40-50%),以及发酵程度更重的白毫乌龙(60-75%)与红乌龙(85%-90%)等。
雨过天青色,翩翩君子风。视如碧玉,叩声如磐,音清而韵长,可享受养茶之趣建议以半发酵的茶汤色泽养壶,其色柔和,不显暗沉,且茶汤金黄,更能衬托开片蝉翼纹理的精巧之处。
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,是全球产量最多的茶类,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70%以上,发酵度约95%。好的红茶外观色泽呈乌黑带光泽,汤色红艳透明、滋味醇厚。
拥有独特仿石釉和特殊颗粒的表面质感,十分适合中度发酵到重度发酵的茶。沉稳的黑色釉彩与红色的茶汤色泽呈现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。
黑茶属后发酵茶,发酵度约80%。通常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为原料,大多压制成为围成饼的紧压茶,少数为散茶,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悠悠岁月陈化而成,以普洱茶及广西的六堡茶为代表。由于发酵时间较长,因此叶色多呈暗褐色,风味圆融醇厚。
采用天然澳洲矿土和台湾天然陶土调配,创造出树纹肌理和岩石般手感。其海绵质气孔,尤其适合泡重焙火或重发酵的茶,能吸附茶汁、蕴蓄茶味,有转化和提升功效,并可去除茶汤杂味和火味,使得茶汤入口更为滑润、甘甜香醇而无陈土味,展现其茶味特色。